◈ 閑話教育第2章 「雙新」課改背景下,教師亟需轉變三個觀念在線免費閱讀

閑話教育第3章 給教師的二十條教學原則在線免費閱讀

近幾年,各項教育新政不斷推行,教師作為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,其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將直接影響到政策踐行的質量和效果,以及能否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國際化人才。

新時代教師如何找尋育人突破口?今天我想跟大家討論三個問題,來提出我的三個觀點。人的一生中成功和幸福取決於什麼?

第一個問題,一個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,成功和幸福取決於什麼?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100多年來,諸多專家、學者,特別是心理學領域的工作者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。最初,人們將智商看作是影響成功最重要的因素。一個人的智商高低既可以反映知識的掌握程度,又可以考察多方面的能力。第一代教育評價就是從智商測試開始的,但是在關注智商的過程中,我們也發現了一系列的問題。

比如,很多學校想辦法把智商比較高的孩子招進來,精英教育越來越普遍。包括現在很多學校,把孩子招進來之後要分好班和差班,分班的依據就是測試成績。因為這個原因,進一步導致了教育過程中,乃至整個社會貧富分化的問題。其實,只關注智商是不夠的。上個世紀60年代,斯坦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教授沃爾特·米歇爾做了一個實驗,叫做「棉花糖實驗」。他將很多3-5歲的幼兒帶到一個小房間,告訴他們有一塊棉花糖,正要做實驗的時候,他說:「我有一點事情要出去,如果在這15分鐘里,你沒有吃棉花糖,我就再獎勵你一塊棉花糖。」這個過程中,有的孩子沒忍住誘惑,直接吃了。有孩子堅持住了,拿到了2塊棉花糖。後來他們做了跟蹤研究,發現當初堅持沒有吃第一塊棉花糖的孩子,考試成績、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走向社會成功的可能性更高。教育研究的重點從智商轉向了人格的培養。到了本世紀,心理學家卡羅爾·德韋克提出,每個人都有兩種思維模式,固定式思維和成長性思維,如果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以成長性思維為主,可以更好地走向成功。但是人們在後續研究中發現,自制力並不能促使真正的成功和幸福,一個人控制不吃棉花糖,更有可能是因為他相信權威。

如今,相關研究成果再次更新。人們發現,比智商、自控力和成長性思維更加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,安全感是我們的孩子智力升級、情緒成長的基石,是獲得成功、幸福以及健康的終身保障。特別是前幾年,哈佛大學推出了前後長達80年跨度的研究成果:「什麼是幸福?獲取幸福的途徑是什麼?」他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:健康的親密關係是幸福人生的關鍵。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和他人發展健康的親密關係。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,俄烏戰爭、中東關係、中美關係,存在諸多摩擦。從大的社會背景上來看,它的背後是一個「關係」的問題,即安全感,這是一個從國家安全感,到民族安全感,到家庭安全感,到個人安全感的問題。我們把這些問題統合到一個問題去思考,就能找到和諧發展和幸福的最終保障。很多人認為,讀一篇文章,看了以後就需要馬上開始思考和學習,而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並非如此。我們從各種感官獲取信息,這些信息傳到中樞神經系統以後,首先會被自我系統屏蔽掉98%的信息,只有2%的信息能夠進入元認知系統和認知系統,這個時候學習才開始發生。

學習發生的路徑和大腦的工作原理有很大關係。有意識的思考有兩個特點:

第一,非常燒腦,要消耗很大的能量;第二,在工作過程中能夠提取的信息是有限的,大概可以同時加工5個左右的信息,如果信息量過大,就會有信息被扔掉。

所以,大量的信息通過感官系統進來以後被屏蔽掉,而很少的信息能夠進入到認知系統。我們想像一下,一個班級里,同學們都在教室里上課,一段時間以後,為什麼他們的學習成效會有很大差異?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學生是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走進班級的?他和教師、同學之間處於什麼樣的關係?如果他和教師之間沒有良好的師生關係,和同學之間沒有良好的同學關係,他很可能把自己裝進了一個套子里,封閉外界傳遞的信息,這種情況下,學習是難以發生的。

反過來,如果師生之間有非常友好的關係,如果班級里有非常融洽的氛圍,比如學生髮言講錯話的時候被寬容,這個孩子就會敞開心扉繼續學習。這種情況下,我們不需要進行太多教導,學習是可以自動發生的,學習成為了孩子自己的事情。著名教育家佐藤學特別倡導在學校創造潤澤的教室,給孩子創造一個無憂的環境,滿足孩子的安全需求和成長需求。這背後就是和諧的關係,學校把和諧的關係營造好,學習的問題就可以自動解決。怎樣才能學得更好?讓學習發生的「關鍵三點」。

第二個問題,怎麼才能學得更好?

很多科學家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究,接下來,我從中列舉一些觀點。馬爾科姆·格拉德威爾在《異類》中提出問題:「人才是怎麼來的?」他認為,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並非天資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。一萬小時的錘鍊,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。這就是我們熟悉的「1萬小時定律」,現在很多學校拚命「錘鍊」孩子,把孩子關在教室里做作業,是不是受了這個觀點的影響呢?另外一個心理學家安德斯·艾利克森·羅伯特·普爾對此提出了異議,他說1萬小時不一定能成為專家,關鍵是要進行刻意的練習,刻意練習是為了提高學習的績效而設計出來的。

心理學有一個「最近發展區」理論: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,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;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,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。我們可以把「兩個水平」區分成「三個區域」:舒適區、學習區、恐懼區。生活要在舒適區,學習要在學習區(最近發展區),所以,不是反覆操練就能成功,而是在「最近發展區」裏面,多次重複、保持高強度訓練、不斷進行反饋。這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,這是一個痛苦的、讓自己不斷改變的過程,需要有毅力、有耐心地克服痛苦。後來人們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,刻意練習也不是靈丹妙藥。刻意練習要想有成效,要將需掌握的技能分解成不同的階段,為每個階段設定明確可測量的目標,而且學習參數需要結構化,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信息必須準確。像運動、音樂、遊戲都是結構化的活動,有可測量的目標,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,是能夠見到成效的。而像醫生、教師或者律師的工作,就缺乏公認的標準,想要通過刻意練習讓一個人成為優秀的醫生、教師或者律師,就困難得多。

腦科學研究表明,學習是不斷地在大腦中構建新的神經迴路的過程。大腦具有可塑性,特定的練習可以強化大腦的認知能力,從而改變大腦的結構。為了讓大腦建立更多捷徑,我們需要繼續練習更有挑戰性、更耗精力的活動,這就是刻意練習的實質。我們再來看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,丹尼爾 · 卡尼曼的《思考,快與慢》。他在這本書中指出:人類的記憶並非由畫面組成,而是由情緒性的經驗構成。記憶的核心不是記住一個個知識,記憶的核心是鮮明的情緒。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個決策系統,一個快,基於直覺和情緒;另一個則慢,基於深思熟慮和理性。這兩個系統中,首先啟動的是情緒,所以我們的學習關鍵要啟發第一個系統。

基於以上,我給大家總結「讓學習發生」的關鍵三點:真正的學習是構建新的神經突觸迴路,這需要情感上的極大投入,沒有捷徑可走;刻意練習是有效的方法,但必須定義清晰的、可測量的目標,設計結構化的學習活動;學習必須自主發生,學校能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能力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評估。

第三個問題,「雙新」課改的核心目標是什麼?

從2017年開始,高中率先進入「雙新」課改,去年義務教育階段「雙新」全面落地。「雙新」是一個非常熱門的教育話題,我們的改革核心目標是什麼?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?我認為它的核心目標或者改革方向,可以用三句話概括:第一,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;第二,按照學習邏輯組織教學內容;第三,突出實踐育人、強調知行合一。這三個核心目標是統一在一起的,我通過三個案例來做分析。首先,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面向未來生活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品格。每個學科里,都蘊含核心素養一整套指標,落到實處可能有很多要實踐的內容,不過它的學習過程是非常明晰的,就是它的真實性。

以前我們判斷某種教育方式是否成功,是看學生記住了多少,現在是看學生能不能在新的情景中將知識遷移出來加以利用。教育家紐曼等人把這種能力界定為「真實性學力」。舉個例子,初中物理課中,如果問學生「歐姆定律」和我們的真實世界有什麼關聯?首先看他如何把知識往外遷移。「牛頓第二定律」中,加速度等於合外力除以質量,那麼「牛頓第二定律」和「歐姆定律」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?我們會發現物理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樣的。「歐姆定律」提到,當電壓一定時,電阻越大,電流越小;「牛頓第二定律」提到,當合外力一定時,質量越大,加速度越小。到了冬天,我們發現家裡的地暖不供暖。為什麼不供暖?是水流量減小了。為什麼減小?壓力一定時,阻力越大,流量越小。如果讓孩子這樣去學習「歐姆定律」,他們是不是能夠學得更好?知識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廣泛的遷移和應用,才會越學越有趣。其次,按照學習邏輯組織教學內容。

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學科邏輯。仍然舉物理學科的例子,教材里是如何介紹「交變電流」的?第一步,什麼是交變電流?第二步,表達式怎麼寫?第三步,物理量有哪些?這就是教材編寫的基本方式,這個是學科邏輯。什麼是學生學習邏輯呢?比如今天的會場要用電,但是我們和電廠之間不能直接對接,要通過電網公司來協調。針對這個情景,學生需要解決實際的問題。電和發電廠之間是什麼關係?如何要求發電廠供電?我和發電廠、電力公司之間怎麼實現用電交易?這就是從學科邏輯轉向學生學習邏輯。最後,突出實踐育人、知行合一。孩子進入小學的第一件事情,是把很多現實生活中直觀的事物抽象成概念。比如,看到的各種花的顏色抽象成紅橙黃綠,抽象的過程對於孩子是非常困難的,很多時候,老師劃完定義就讓孩子背誦,這不是當今課程改革的初衷。我們要搭建一個橋樑,讓孩子從現實生活走向學科世界。比如引導一個孩子從商店裏面購買物品、觀察物品的過程中,了解圖形設計,從現實生活中將其抽象出來。記憶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。

教師要轉變的第三個觀念,是「探究第一、講授第二」。

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,凡是學生能夠做的事情,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、去嘗試。教師的備課和教學,不能總是盯着教學內容做文章,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起點,研究學生的生活體驗,研究所教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的關聯和運用,從中找尋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,讓學生自動自主地展開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