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arning: count(): Parameter must be an array or an object that implements Countable in /home/wwwroot/www.clarknational.com/wp-content/themes/book-ttkan/functions.php on line 2320
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3章宗室名將 河間郡王 李孝恭在線免費閱讀_安博小說
◈ 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2章 天可汗的大舅哥 長孫無忌在線免費閱讀

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3章宗室名將 河間郡王 李孝恭在線免費閱讀

在歷史的長河中,有一位傑出的人物,他是凌煙閣第一功臣,也是最後一位關隴貴族,他就是長孫無忌。他的生命軌跡,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,充滿了傳奇色彩。

長孫無忌,字輔機,出生於河南洛陽,他的身份地位獨特,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,文德皇后長孫氏的胞兄,更是六邊形戰士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。他的出身並不平凡,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,母親則是北齊樂安王高勵之女。自小聰明好學,他的命運卻在家道中落之際發生了轉折。

父親早逝,長孫無忌與妹妹一同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長大。這段歲月,雖然曲折,但卻培養了他堅韌的性格和遠大的志向。長孫無忌與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年齡相仿,兩人自幼便是朋友。高士廉獨具慧眼,發現李世民的不凡之處,於是將長孫無忌的妹妹嫁與李世民。這段姻親關係,使得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關係更加深厚。

隋朝末年,李淵在晉陽起兵反隋,攻入關中。唐朝建立後,定都於長安,史稱唐高祖。長孫無忌在唐軍渡河之後,到長春宮謁見李淵,被拜為渭北道行軍典禮,輔佐時封秦王的李世民。此後,長孫無忌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,累遷吏部郎中,封上黨縣公,成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。

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功勛卓著,威脅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,引起李建成的不安。李建成勾結齊王李元吉,數次加害李世民,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憂懼。房玄齡對長孫無忌道:「如今雙方已經結怨,一旦禍患暗發,不只是秦王府難以收拾,便是國家存亡都成問題。我們不如勸說秦王行周公之舉,安定家國。」長孫無忌亦有此想法,於是和房玄齡、杜如晦一同去勸說李世民,建議其先發制人,誅殺李建成、李元吉。

武德九年(626年),李建成向李淵進讒,將房玄齡、杜如晦逐出秦王府,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長孫無忌。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,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將侯君集、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說李世民,讓他誅殺太子與齊王。李世民仍猶豫不決。這時,李建成以反擊突厥侵犯為名,推薦李元吉督軍北征,又抽調秦王府精兵猛將,並計劃在餞行時伏殺李世民。李世民得知,遂決定發動兵變,命長孫無忌將房玄齡、杜如晦秘密召回,一同謀劃。

同年六月,李世民率長孫無忌、尉遲敬德、侯君集、張公謹、劉師立、公孫武達、獨孤彥雲、杜君綽、鄭仁泰、李孟嘗等人埋伏在玄武門,成功誅殺李建成、李元吉。不久,李淵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,任命長孫無忌為太子左庶子。八月,李世民即位,史稱唐太宗。他冊封妻子長孫氏為皇后,以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。不久 ,羅藝在幽州叛亂。長孫無忌擔任行軍總管,征討羅藝。

貞觀元年(627年),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,並被定為功臣第一,進封齊國公,食實封一千三百戶。他既是勛臣,又是國戚,深受李世民禮遇,能夠出入其卧室。同年七月,李世民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。當時有人進密表勸諫,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。李世民將密表出示給長孫無忌,以表明君臣無猜,又召集群臣,表示對長孫無忌的信任。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,一再懇請辭去相位,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說。李世民無奈,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。

貞觀十七年(643年),春風吹拂着大地,李世民在位已有些時日,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這一年的春天,與眾不同,李世民決定表彰他的功臣們,以示對他們忠誠勇猛的肯定。他將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入凌煙閣,讓他們的英姿在國家最高的榮譽殿堂中永存。這二十四位功臣中,長孫無忌名列榜首,他的功績和智慧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讚譽。

同年四月,春風得意的李世民突然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。太子李承乾涉嫌謀反,動搖了國家的根基。李世民果斷下令,命長孫無忌與房玄齡、蕭瑀、李劼,會合大理寺、中書省、門下省,組成一支強大的審訊團隊,查處此案。這場震動朝野的審訊,預示着一場權力爭奪戰的開始。

在審訊過程中,長孫無忌充分發揮了他的公正和智慧,力求還真相一個清白。他深入剖析案情,抽絲剝繭,一步步揭示出太子李承乾謀反的證據。在這場政治風波中,長孫無忌展現出了他作為政治家的果斷和沉穩。

然而,審訊的結果讓李世民痛心疾首。他不得不承認,自己親手撫養長大的兒子,竟是要顛覆他的江山。在這場權力爭奪戰中,李世民敗給了現實,他改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,試圖穩定國家的局勢。同時,他對長孫無忌的信任更加深厚,任命他為太子太師,希望他能引導李治走向正確的道路。

貞觀二十三年(649年),我國輝煌的歷史上的一位偉大君主,李世民,於翠微宮辭世。他臨終前,將國家的重任交給了他信任的兩位重臣,長孫無忌和褚遂良。年輕的李治,面對父親的離世,悲痛得無法自已,他緊緊抱住長孫無忌,淚水浸**他的衣襟。

長孫無忌,他用堅定的語氣提醒李治:「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給你,你怎能只知哭泣?」他深知,國家的安寧離不開李治的振作。於是,他們秘密地不讓喪事傳出,李治也被催促儘快回到長安。六月,李治繼承皇位,史稱唐高宗。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尉、同中書門下三品,仍兼任揚州都督,主持朝政。

長孫無忌以國舅的身份輔政,他的每一點建議,李治都如獲至寶,優先採納。即使有人誣告他謀反,李治也毫不猶豫地將其處斬,由此可見,他對這位國舅的信任。

然而,幸福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。永徽四年(653年),李治命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。這次事件,讓長孫無忌與李恪的矛盾激化。他誣陷李恪也參與謀反,使其被賜死。李恪臨死前,詛咒長孫無忌:「長孫無忌竊弄威權,陷害良善,祖宗有靈,必讓其宗族覆滅」。江夏王李道宗、駙馬都尉執失思力也因與長孫無忌不和,被流放嶺南。

永徽五年(654年),李治欲廢黜王皇后,立武昭儀(武則天)為皇后。他擔心大臣們不同意,於是與武則天一起到長孫無忌家中飲宴,試圖說服他。他賞賜長孫無忌金寶繒錦十車,還任命他的三個庶子為朝散大夫,以皇后無子來暗示他。但長孫無忌卻假裝不明白李治的意思,顧左右而言他。然而,長孫無忌的拒絕,最終導致了自身及其整個家族的滅亡。

永徽六年(655年),李治決定廢后,召長孫無忌、李勛、于志寧、褚遂良入內殿商議。李勣稱病未去,于志寧噤不敢言,褚遂良則激烈反對。長孫無忌雖未明言反對,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。但最終,李治還是將王皇后廢為庶人,改立武則天為皇后。武則天因長孫無忌接受賞賜卻不肯支持自己,對他懷恨在心。

於是在顯慶四年(659年)的某個清晨,陽光尚未完全穿透厚重的雲層,中書令許敬宗的一封密奏如同石子投入湖中,激起了層層波瀾。他狀告監察御史李巢與長孫無忌勾結,圖謀造反。聽聞此事,李治悲痛不已,他如何能相信,自己敬愛的舅舅竟會背離自己?

李治猶豫不決,淚如雨下:「我如何忍心給舅舅定罪,後世的史官又會怎樣看待我?」許敬宗見狀,心中暗暗嘆了口氣,他知道,面對這樣的指控,李治的心中必定矛盾重重。於是,他舉出了漢文帝殺舅父薄昭的例子,安慰李治說:「天下人都認為漢文帝是明主,陛下不必過於擔憂。」他又引用了「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」的古訓,希望李治能下決心果斷處理。

在許敬宗的勸慰下,李治終究還是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官職和封邑,將他流徙至黔州。沿途的州府被下令發兵護送,以確保長孫無忌無法號召同黨。同時,長孫無忌的兒子也被罷官除名,流放至嶺南。

同年七月,李治心中的不安仍無法消除,他再次命令李勤、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。許敬宗聞命,立刻派出中書舍人袁公瑜前往黔州。袁公瑜深知此事重大,一到黔州,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。一代名臣,就此隕落。長孫無忌的家產被抄沒,近支親屬也被流放至嶺南為奴婢。

然而,上元元年(674年),李治在心中愧疚的驅使下,為長孫無忌平反,追復其官爵,並讓其陪葬於昭陵。趙國公的爵位由其曾孫長孫翼承襲。這一舉動,終究還是無法彌補李治心中的愧疚,也無法挽回長孫無忌的生命。然而,它卻彰顯了一個皇帝對舅舅的敬愛,也展現了一個皇帝在面對親情與責任的抉擇時,內心的掙扎與無奈。

長孫無忌這一生,唯一不可否認的就是他所主持修定的《唐律疏議》,為我國唐朝兩百多年的律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這部法律史上的經典之作,不僅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成就,更是獨具匠心地在律條之後附上註疏,開創了「疏在律後,律以疏存」的先河。

而《唐律疏議》是一部具有深厚人文關懷的法律典籍。它貫徹了「先存百姓」的指導思想,強調法律的初衷是為了安撫民心,穩定國家。這一治國方針體現在法律條文中,使得立法寬平,順應歷史潮流。在長孫無忌的引領下,唐朝的法律體系展現出了人性的光輝,成為了一部為民謀福祉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法律。

《唐律疏議》的問世,對唐初封建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。這部法律為社會的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,使得國家繁榮昌盛,百姓安居樂業。同時,它還深遠地影響了後世的立法,如《宋刑統》、《大明律》、《大清律例》等,成為了中國法制史上的立法典範。

回顧歷史,我們不能忘記長孫無忌這位偉大的立法者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,為我國的法律制度鑄就了輝煌的篇章。而《唐律疏議》作為他的傳世之作,是我們珍貴的歷史遺產,永遠閃耀着智慧的光芒。這部法律的誕生,不僅展現了長孫無忌個人的才華,更是我國古代立法者們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。

在歷史長河中,長孫無忌及其主導的《唐律疏議》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他們用深刻的法治理念和人文關懷,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。時至今日,我們仍然可以從《唐律疏議》中汲取智慧,感悟法律的真諦。讓我們懷念這位偉大的立法者,銘記他留下的豐功偉績,將《唐律疏議》的精神傳承下去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。

長孫無忌,他歷仕三朝,身為大唐的宰相,長達三十餘年。長孫無忌具備文武雙全的才智,被譽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。他的身份尊貴,權重一時,然而他卻始終保持着正直的人格和公正的態度,對大唐皇室忠誠不二,盡職盡責。

身為貴戚,長孫無忌本可以過着優裕的生活,享受權力和地位帶來的榮耀。然而,他並未因此而專權獨裁,反而更加珍惜這份來自皇室的信任,時刻督促自己為國家的繁榮盡智儘力。在擔任宰相期間,他致力於推動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,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
在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中,他始終堅守着正直和忠誠的原則,成為朝廷中的一股清流。他的才智和膽識,使他在處理國家大事時,既能保持堅定的立場,又能靈活變通,為國家的利益着想。他對大唐皇室的忠誠,不僅贏得了皇帝的信任,也贏得了百官和百姓的尊敬。

長孫無忌的一生,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畫卷。他身為貴戚,權重而不專,體現了他崇高的品質和人格力量。他致力於典章制度的制定,為唐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。他的故事,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風采,更讓我們領略到了一份忠誠、智慧和擔當的精神風貌。

在歷史的長河中,長孫無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,閃耀着獨特的光芒。他見證了唐朝的崛起,也經歷了人生的起伏。他的事迹,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,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,追求忠誠、擔當和智慧,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。